首页 >> 刘依纯

纳米安全是不是该有个标准了纳米安全是不是该有个标准了胡椒猫

文章来源:橙天娱乐网  |  2023-07-07

纳米安全是不是该有个标准了?,纳米安全是不是该有个标准了?

现在,纳米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纳米化妆品”、“纳米涂料”、“纳米羊绒衫”,甚至“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纳米茶”……在一些人眼中,“纳米”俨然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在纳米“满天飞”的今天,“纳米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频频见诸报端的“纳米是否有害健康”的报道更加值得思考。

雾天呼吸道病人增加———都是纳米惹的祸?

去年12月1日,一连3天的浓雾笼罩着北京

除了气象部门、交通部门外,另有一群人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这场大雾,他们就是进行纳米技术安全性研究的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赵宇亮研究员是其中之一。云开雾散的12月5日,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份登载着“雾天呼吸道急诊病人增加两成”报道的《北京日报》赫然摆放在显著的位置,他拿起报纸对记者说:“这都是纳米颗粒惹的祸!”

主题为“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第243次香山科学会议正是在这场大雾中召开。而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是由一份与大气颗粒物有关的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引出的。

通过对20多年来对欧美30多个城市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尺寸密切相关,粒径越小,危害越大,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

“特氟龙”塑料危害健康———纳米颗粒难逃干系?

在2003年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有三个研究小组发表了纳米材料具有特殊毒性的报告。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发现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杜邦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20纳米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待15分钟,大多数实验鼠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另一组大鼠暴露在含直径为120纳米颗粒的空气中,则安然无恙。在另一项实验中,该研究小组还发现纳米颗粒能够进入大鼠的嗅球,并迁移到大脑。

2003年4月以来,《Nature》、《Science》杂志已先后四次发表编者文章,美国化学会《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以及欧洲许多杂志也纷纷发表编者文章,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探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生物环境安全性问题,即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

纳米颗粒可能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

记者:纳米技术是否对健康产生危害? 赵宇亮:从纳米颗粒大小与较大蛋白质的尺寸相当这一事实,我们很容易想到,纳米颗粒可能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

记者:纳米材料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赵宇亮:人造纳米材料进入生命体后,是否会导致特殊的生物效应?这些效应对生命过程和人体健康是有益或是有害?纳米量级的颗粒,是否会穿越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影响大脑功能?目前,这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因此,WHO最近呼吁要优先研究超细颗粒物,尤其是纳米尺度颗粒物的生物机制。

当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纳米概念,除了工业化生产的纳米粉体之外,真正的纳米产品还不多

记者:现在有的新款手机宣称使用的是纳米涂料,会出现安全问题吗? 赵宇亮:手机涂层中的纳米颗粒处于束缚状态,它与自由状态的颗粒物不同,性质更接近常规物质。当然,涂层中的纳米颗粒可能会不断脱落,包括现在使用的各种纳米涂料,都可能会脱落,只要脱落速度慢,剂量小,就不用担心。但这方面的研究确实非常少,不同条件下释放纳米颗粒的速度和剂量到底是多少,需要加紧研究。

记者:“纳米洗衣机”、“纳米涂料”、“纳米化妆品”……这么多的纳米产品是不是意味着纳米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赵宇亮:未必如此,由于加工技术上的原因,纳米技术的真正威力,目前尚未得到发挥。当前,有些商家只是炒作纳米概念,除了工业化生产的纳米粉体之外,真正的纳米产品还不多。

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纳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记者:我们身边的纳米产品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赵宇亮:一些进口化妆品中肯定含有纳米颗粒,比如有的防晒霜中用了二氧化钛颗粒,口红中使用了氧化铁颗粒,其中的纳米颗粒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尚未有报道。

记者:对于纳米颗粒的安全性,有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赵宇亮:欧共体已出台规定,要求口红中使用的纳米颗粒必须大于100纳米以上。但还没有证据证明,小于100纳米便一定有害。

目前,全世界都还没有纳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中国国家纳米中心的一批专家已经开始了制定纳米产品的中国标准的工作。

记者:我们的纳米安全性研究是针对哪一方面的? 赵宇亮:纳米尺度物质会出现一些与常规尺度物质不一样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根据常规物质研究所得到的毒理学数据库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不适用于纳米物质。很多纳米结构的分子和分子集合体具有自我组装的能力,这些人工纳米分子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干扰或破坏生命过程本来的分子组装过程的正常进行。在这些方面,正是我们要加强研究的。

通过化学修饰,纳米毒性的消除率高达1000万倍

记者:2004年7月底,英国的专家提出:在确认是否安全之前,所有的纳米颗粒都应被当做危险品对待。危险品!如此令人心惊的提法,我们还应继续发展纳米技术吗? 赵宇亮:纳米技术的发展不会因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同步地进行安全性研究,促进其健康发展。当然,在这儿危险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有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都是广义的危险品。

记者:是否有办法消除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 赵宇亮: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对国内生产的16种纳米粉体做了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发现,有些纳米颗粒的粒径越小,毒性越大。不过,我们发现,即使同一种纳米材料,只要稍微进行一下化学修饰,其毒性会发生很大改变,所以,我们也在研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的方法。

在最新出版的《纳米通信》杂志上,美国Rice大学报道了消除纳米材料毒性的第一例研究结果,通过化学修饰,纳米毒性的消除率高达1000万倍,效果很好。

不了解才会恐惧,随着认识的增加,纳米科学会是一个更加安全的技术

记者:这么说,通过安全性的研究,就可以消除纳米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危害? 赵宇亮:通过对纳米技术安全性的研究,不仅会为纳米技术产品的安全应用提供指导,消除由于不知道是否安全而导致的恐慌,还会帮助减少已存在我们生活中的纳米物质造成的污染,造福人类。

不了解才会恐惧,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起步研究其安全性了,随着认识的增加,纳米科学会是一个更加安全的技术。

■新闻缘起

近期一份与大气颗粒物有关的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引起关注,该报告通过对二十多年来对欧美三十多个城市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尺寸密切相关———空气中一些纳米尺度的颗粒成为人们心肺疾病诱因。

现在,纳米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在一些人眼中,“纳米”俨然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在纳米“满天飞”的今天,“纳米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频频见诸报端的“纳米是否有害健康”的报道更加值得思考。

建设银行营业时间

元宝网海外国际交易平台是什么

虚拟货币名单大全图片真实